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陳延夫婦在展出作品前合影。
“這幅畫的創作融合了我畢生積累的經驗,可以說我一生所學就是為這幅畫準備的。”汕頭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陳延這樣概括自己的作品。近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廣東省首次舉辦的全面總結廣東美術百年歷程的大型展覽《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中,寬3米、高2米的《習仲勛在南梁》革命題材中國畫作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昨日,記者專程采訪了該作品的作者陳延,傾聽他講述這幅大型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歷程。
五易其稿真實反映歷史
近日,當記者來到陳延的工作室時,就被室內濃濃的書畫作品所吸引,國畫、油畫、版畫等各類型的畫作琳瑯滿目,其中自然少不了《習仲勛在南梁》這幅獨具特色的作品。“這幅作品描繪了時任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的習仲勛與歡欣鼓舞的軍民群眾在一起的場面,”陳延說,這幅《習仲勛在南梁》能夠入選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并且引起廣泛關注,是他最高的榮譽。
“創作這幅畫,既是對習仲勛等老一輩同志歷史功績的回顧和述說,也是為了表達我對老一輩革命家們的敬仰。”陳延告訴記者,在創作這幅畫之前,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畫中所展現出來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當時真實的歷史反映,創作前后歷時5個月,經過5次修改才最終完成。“我花費了大量心血調整人物形象,以求內容更符合史實,畫面也更加豐富飽滿,最終才決定‘群像’的方式來予以體現。畫面中,習仲勛同志的形象高大、親切,身邊環繞著紅軍戰士、工農群眾,在麥穗、嗩吶和紅旗的襯托下,畫面中的人物顯得生動鮮明,真實可信又層次分明。”陳延指著畫作說道。
畫中人物如原型極具沖擊力
該作品之所以能受到高度關注,重要的一點就是每個人物都活靈活現,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這跟陳延的生活歷程分不開。陳延自小在陜北農家長大,父母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老兵,而當時習仲勛同志就是一野的政委。陳延告訴記者,這段在延安的生活經歷,對于他今后的生活和創作都有著很深的影響,對革命題材更是懷有一種特殊的創作熱情。
記者了解到,20世紀30年代,以劉志丹、習仲勛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創建了以隴東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這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也是當時黨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中國共產黨不僅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邊區級蘇維埃政府——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俗稱“南梁政府”),更在艱苦卓絕的斗爭實踐中孕育了偉大的“南梁精神”。
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讓這幅作品得以呈現真實的歷史,畫中的人物也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就像這個列寧小學的學生,就來自我在延安保育院、保育院小學成長、生活的回憶。”陳延一邊指著畫中的人物一邊告訴記者,畫中的戰士、女教師和孩子分別代表了革命武裝力量、婦女和革命未來接班人這三個群體,也是他當時在延安生活時身邊的真實人物,“其實畫中的每個人物就是我身邊每個真實群體的符號。”
中西畫法結合凸現藝術感染力
除了生活帶來的靈感,多年磨礪出來的作畫功底更不可少。陳延告訴記者,這么宏大的革命歷史題材,想要賦予其藝術感染力,單憑國畫手法遠遠不夠,還需要結合其他的畫法。“在創作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把西方繪畫和中國畫有機結合起來,讓作品既保持中國水墨的靈動神采,又具有油畫的寫實表現力與沖擊感。整幅作品傳達了一種積極向上、不斷前行、革命事業后繼有人的振奮感,相當鼓舞人心。”
如今,年屆七旬的陳延創作依舊充滿了熱忱,充沛的感情積累、豐富的生活積累、深厚的技術積累,讓他在創作過程中顯得游刃有余,而過去的經歷總是源源不斷地給他帶來靈感。“每當站在這幅作品前,所有的感動、振奮交織在一起,每一次我都能深深感受到,那份珍貴的革命情懷一直都珍藏在我心里。”陳延感慨地說道。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