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隴鄉,俗稱后隴鄉,是潮安區鳳塘鎮最大的自然村落,位于鳳塘鎮西北部,距離潮州市區約十公里,毗鄰揭陽市揭東區云路鎮,剛建成通車的潮惠高速正好從鶴隴山穿過。
鶴隴地處潮汕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番薯、甘蔗、花生等農作物。村民深耕細作,種植的番薯香如菱荷、色紅若朱砂,明嘉靖年間被該村進士蘇志仁帶入京城后名噪京華,而后被朝廷欽定為朝貢禮品,從此以后“后隴紅”的俗稱,聞名于世。這里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樸實,民俗活動頗具特色。其中尤以農歷二月初一“大鬧熱”聞名遠近,每年村民都以“賽糖獅”方式祈禱來年豐收、合鄉平安,精心設計打造出具有地方傳統祭神文化特色的供品“糖獅”。此兩品,是世代鶴隴子孫聯絡鄉情親情的精神紐帶,是鶴隴人的文化情結所在。
貢品:“后隴紅”
記得我小的時候,村里很多老人都在后隴山下種“紅心番薯”,山上放眼過去,紫綠紫綠的,一片片的,一隴隴的,整齊劃一,山風襲來,葉浪一波又一波,像活潑的小精靈,向辛勤勞作的耕種人致敬。勤勞的老者經過數月的日曬雨淋,肌膚都變得黑黝黝的、烏黑發亮。農歷十月后,便是番薯成熟時,忙碌的身影開始穿梭于山林間。吆喝聲、笑聲、呼喚聲響徹山谷,回聲嘹亮。傍晚,健碩的種薯人頭戴斗笠,面帶笑容,哼著小曲,挑著幾百斤重的竹筐,健步下山來。到家后,簡單去掉番薯表面的泥土,用紅繩將番薯上端的莖條串綁起來,為了讓薯內淀粉變成糖分,更有韌性,有時存在通風處一兩個月。裝點過的番薯露出淡紅色的嫩膚,佩上紅繩,似著上新衣裳,洋溢著喜氣,天然樸實的送禮佳品如約而至。
為了祭拜祖先、款待親朋好友,村上各家各戶都會在春節前后燉制甜品“紅心番薯”。經過去皮,切片、再浸水、晾干,加入糖和食用油,拌勻后放置半天或一天,再一并下鍋,用慢火熬上幾小時,一鍋“后隴紅”便橫空出世,閃亮登場。紅中泛黃,晶瑩剔透,濃郁的薯韻,伴著白糖燒稠的味道,香甜誘人,單是一聞,便讓人垂涎三尺。這不,饞貓般的小孩們已經按捺不住,顧不上滾燙,便狼吞虎咽,解解嘴饞,至今記憶猶新。如今,物質匱乏的日子一去不再復返,村里年輕人外出謀生或從事非農工作居多,昔日的鋤頭光芒褪去,地道種薯人越來越少,村道上挑番薯的身影也漸漸稀少。“后隴紅”從尋常百姓家飛向店家品牌經營。近年來,獨家燉制“后隴紅”的店鋪也多了起來,用陶瓷碗盛上煮好的紅薯塊,在上面散上芝麻點綴,再打上保鮮膜,裝上彩盒,一份綠色環保的手信隨即完成。簡約而不簡單,不但有眼福口福,還有深深的祝福——晶瑩剔透紅紅火,芝麻開花節節高。
供品:“糖獅”
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全村都舉行“賽糖獅”民俗活動。小時候,我常聽村里老人講“糖獅”祭神的故事。后隴蘇氏遠祖是河南人,南下定居后還保留著在寒食節祭祀介子推的習俗。春秋時期,介子推拒絕晉文公重耳的封賞而帶其母歸隱山林,重耳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死不肯下,后人尊稱其為“感天大帝”。為何稱為“感天大帝”呢?我想可能與介子推坐靠過的那株柳樹居然死而復活,綠意盎然有關——先祖認為感動天地,故稱“感天大帝”(本村稱“伯爺”),并奉為山林地帶人蓄五谷的保護神。鶴隴山腳下有座“伯爺”廟,廟前山園一大片,當時盛產甘蔗、花生、番薯等農作物,而獅子是百獸之王,人們神化其能坐鎮山埔,保豐收。虔誠的后隴人就地取材,用蔗糖(現用麥芽糖)、花生米等制作成大“糖獅”供奉“伯爺”等諸神,山下后隴村,設有二三十個“伯爺”出巡供奉的行宮,一般設在祠堂,俗稱“神前”,每年農歷二月初一,每個“神前”最大的供品就是一對大“糖獅”。
正月二十五后,我們村祠堂里,大人們開始著手制作“糖獅”。祠堂一角擺滿一袋袋花生、面粉、白糖,一桶桶麥芽糖,中間露天兩側分別安置近十個爐灶和大鼎,旁邊放著十來個大圓盤竹器。生柴火、炒花生、熬麥芽糖……一切準備就緒,塑獅像就正式開始,場面很壯觀。幾十人按部就班、各司其職,有人炒花生、有人去掉炒熟花生的皮、有人拌糖漿、有人砌“糖獅”,忙中有序,有條不紊,分頭進行。經過“搭骨架”、“砌花生糖肉”、“貼面彩繪”、“裝燈點睛”等工序,師傅們拼、壓、捏、敲、彩繪出兩尊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大“糖獅”。雄獅半蹲著,腳踩彩球,頭寬大而渾圓,目光犀利,嘴含寶珠,尖牙鋒利,自有一股凜凜的氣勢,大展王者威猛風采;而雌獅虎視而臥,尊貴威儀中略帶溫情,背上趴著一只憨態可掬的幼獅,懷里還依偎著另一只活潑可愛的幼獅,展示慈母愛子綿綿之情。
時光飛逝,言猶在耳。記得孩童時,有一年農歷二月初一前夕,正當“糖獅”圓滿完工時,我和小伙伴們都歡呼雀躍起來。這時,村里一位老者和藹地問大家,哪只是雄獅,哪只是雌獅。機靈的我,搶先大聲地喊道,還不停比劃著獅子的造型,那只腳踏獅球、額上有“王”字是獅父,那只獅背上有獅崽的是獅母。聽后,老者摸著我的頭,笑笑地說:“奴仔猴”(潮州話,大意是小精靈),并輕拍著我的肩膀,對著大家又說:“這份工夫,明年就落在你們下一輩身上了,老家伙們就準備蹲墻角,一邊涼快去了。”在場的大人們都哈哈大笑,笑聲在祠堂內久久回蕩。我紅著臉,搔著腦袋,笑嘻嘻的,內心美滋滋的。那情那景,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段質樸的話語,不絕于耳,回味無窮,讓人品味出長輩對后輩殷切希望之情,讓人領悟出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鳳凰展翅,經濟騰飛。隨著潮惠高速的開通,在鳳凰引領下的鶴隴人,也必將“鶴鳴山皋,聲聞于野”,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無論居住在本鄉的黃發垂髫,還是旅居他鄉的少小老大,鄉音無改,都會共同守住這份甜蜜的傳統鄉土文化記憶——“紅心番薯”和“糖獅”!
▲此文章圖文來源:潮州日報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