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鄭志偉(左一)在潮劇申遺和潮劇傳承的工作中經常走訪老藝人。
鄭志偉(左2)2008年4月11日在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工作會議上接受*********、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劇)名錄牌匾。
有這么一個人,沒有演過戲,不是演員,可是潮劇界卻都知道他。他就是居于幕后為潮劇事業默默奉獻的廣東潮劇院一級作曲鄭志偉。
說起鄭志偉,他有眾多的頭銜,不過,他更看重的卻是市政協嶺海絲竹社藝術顧問這個頭銜,這些年來他為嶺海絲竹社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傳承潮劇、潮樂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這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傳統文化守望者。
生命里音符跳動
鄭志偉的父親熱愛潮樂,平日里總要拉拉椰胡,在優美的音樂中,他忘卻了生活里的苦澀。幼小的鄭志偉就是聽著父親的潮樂聲長大的,音符不知不覺間,就在他的生命里跳動。有時,他也會拿起父親的椰胡咿咿呀呀地拉了起來,居然像模像樣。后來,他就讀于存心善堂,又加入了學校的樂隊,成了吹笛小組成員。漸漸地他學會了識簡譜、記譜,并練習了兩種樂器:大笛師從李沐良先生,提胡則師從朱南豪先生,名師的指點使他進步很快。
但使他真正走進音樂殿堂的,卻是1960年,他做出的一個正確的決定。就是毅然辭去玻璃廠的工作,而去報考戲曲學校。他清楚地記得,當時主考的是楊廣泉先生,楊先生讓他吹笛子,他剛吹幾下,楊先生就說:“好了,好了。”又讓他拉了幾下提胡,也立即叫停,——他被錄取了,就讀于戲曲學校的青年音樂班。
從此,熱愛音樂的鄭志偉,找到了生命快樂的源泉,他的生活到處充溢著音樂的旋律,生命境界得到了提升。
言人未言有創見
在鄭志偉的家里,到處都是研究潮樂、潮劇的書籍。這些書籍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終生熱愛潮樂、潮劇,不輕言放棄的鄭志偉。
他是學作曲的,也參與過《南海戰歌》《3211鉆井隊》《茶之韻》《春滿漁港》等曲目的創作,其中,最令人稱道的,卻是與林運喜和吳順喜合作創作的《跨海長虹》。這是純鑼鼓樂曲,氣勢恢宏,曾到過北京演出,被人譽為“橫空出世”之作。可見,他的作曲才華。但后來他卻專心鉆研潮劇、潮曲的研究,開辟了另一方燦爛的新天地。
鄭志偉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對潮劇、潮曲進行了梳理、整理,并開展了專題研究。
在戲劇中,聲腔是一個劇種成熟和特色的重要標志。潮劇歷史有四百多年,可是,聲腔的起源在哪里?如何發展變化?要說得清楚很不容易。歷來的潮劇界也從未有人深入研究過。困難當然不少,但鄭志偉迎難而上,有一種咬住不放的堅韌,經過多年的鉆研,終于寫出了《潮劇教戲先生的教唱藝術》《潮劇聲腔體制論綱》《略談潮州古戲文曲腔演進》等論文,結集成近三十萬字的《潮樂文論集》。他在潮劇研究中首次理清了明中期至今潮劇聲腔“自曲牌而入滾唱,由滾唱而入板腔,再由曲牌和板式變化混合,從而逐漸融化成為曲牌板腔混合演唱”的體制,也首次關注和肯定了教戲先生這一長期被忽視群體的重要作用。他高度評價說:“潮劇教戲先生是潮劇藝術綜其大成者”,“潮劇聲腔的形成和演唱風格,是由教戲先生決定的。”他還對潮樂“二四”譜的來源和潮樂的音律問題進行研究,做出了合乎事實的解釋,還歷史以本來。
一個優秀的研究者,他的任何觀點都來于所整理的大量歷史資料,而不是憑空的臆想,因此總是扎實而有說服力,是顛撲不破的,鄭志偉的研究成果就是如此。他對潮劇、潮樂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獲得了同行的充分肯定。有一次在北京的某場研討會上,當他宣讀完論文時,時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的某先生即站起來說:“以后中國戲曲音樂形態的寫法就按鄭志偉老師這么來寫。”還有比這更高的肯定嗎?鄭志偉足夠可以自豪了。
不遺余力為弘揚
鄭志偉的人生,似乎只為潮劇、潮樂,只要一提起這方面的工作,他就來神兒,眼睛放光,神采奕奕,他那對潮劇、潮樂熱愛之情,格外讓人感動。
這些年,雖說從繁忙的崗位上退下來了,可是他的研究工作并沒停止。一位研究者,他是沒有退休的,于是,他仍然很忙碌,忙于參與《廣東曲藝志·汕頭卷》《近現代潮汕戲劇》《潮劇人物傳略》《潮州音樂人物傳略》等大型叢書的編撰工作。
他還應邀到各地及海外講學,他總是那么投入。有一次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的戲曲講座上,他興之所至竟然現場教學生用潮樂的“二四譜”唱《我和你》:“六-七-四,五-六-二,四-五-六……”一時間歌聲涌起,氣氛活躍,大家沉浸于歡樂中。歌聲一停,立即掌聲如雷。大家深感演講別開生面,故在學生中刮起了一陣“潮樂熱”。后來陳偉南先生的兒子幼南先生見到他時,就緊握著他的手連聲說:“演講太精彩了。”
為了傳承潮劇、潮樂,鄭志偉可謂不遺余力。他與姚璇秋、范澤華、黃清城、李欽裕、陳鑾英、林玩貞、蔡錦坤、黃秋葵、林明才等老藝術家通力合作,搶救性地完成了如《掃窗會》《蘆林會》《鬧釵》《刺梁驥》《收浪子尸》《大難陳三》《槐蔭別》《良仔討親》《鐵弓緣》《馬武錘金磚》等傳統折子戲的整理,為潮劇藝術留下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他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林立、鄭俊鑌合作進行的《口述潮劇》項目,則已采訪了二十多位老藝人,這更是一件值得去做的工作。
潮韻裊繞重傳承
一直以來,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潮劇、潮樂是鄭志偉所牽腸掛肚的事。早在1996年,他就應邀與當時的汕頭市教育局音樂教研組組長周淑曹、市音協副主席張華一起編寫潮汕本土音樂教材《多采的鄉音》,書分六冊,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此書反響很好,曾榮獲當年廣東省教育題材改革成果二等獎,汕頭文藝獎一等獎。
這些年,他已多少次走進大中小學的校園了?恐怕連他也說不清吧。他為學生講潮汕民俗、潮劇、潮樂、潮汕民謠,深受學生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到2013年,他用三年的時間嘗試以潮語歌曲形式編寫了一本《潮韻唐詩宋詞》,共選取了172首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譜成潮語歌曲。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稱贊其是:“中華文寶,潮州韻情。”此書出版后備受關注,后來刻錄成碟。
鄭志偉行色匆匆,他總有做不完的工作。是啊,為了潮劇、潮樂,他說他愿意把一生奉獻。
守望中華傳統文化,因為有愛有情,因為有付出有收獲,因為在青少年中得到傳承,鄭志偉深感欣慰。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