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大家一定知道,“端午節”的由來,是為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的。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中國民間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后來楚國詩人屈原于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在潮汕過端午節可引用一首詩來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潮汕端午節有不少習俗,如插艾蒲、祭祖先、賽龍舟、吃粽子、龍須水、服藥膳、佩香囊等。端午節這一天潮汕地區有許多民俗活動,下面匯集一些詳細介紹:
懸五端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端”。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汕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現代藥學研究認為,艾葉含有揮發油、鞣酸、氯化鉀等藥物成份,其中所含的苦艾素具有較強的殺菌和抑菌作用,還能興奮血管收縮中樞和運動中樞,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之效。因此,潮汕古代醫家通過實踐認為:潮汕人端午以艾、蒲懸掛門戶,禳毒菌,殺媒蟲,化濕熱,辟穢濁,祛邪魅,保康寧,益壽延年是有醫藥科學文化的。
祭祖先
可能很多人過端午節時都會想起屈原,但是在我們南方,特別是在潮汕地區,端午節這天不單是用來紀念屈原,同時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這天,人們會像清明節一樣,對自己的親人進行祭祀,以勉懷他們生前的事跡,讓后人更明白好日子來之平易。
賽龍舟
潮汕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錯,水流平緩,是賽龍舟的黃金水域。潮汕民歌《保賀兒婿搶頭標》:“潮汕水鄉,江河交錯,池塘遍布。歲逢端午,龍舟競渡。鑼鼓喧天,旌旗招展,劃槳如翼,競奪錦標,萬人空巷,潑水助威,熱鬧非凡”,形象生動地反映民間端午節賽龍舟的民俗風情。潮詩《端午賽龍舟》談到:“端午云開陣雨收,萬人江上賽龍舟。心隨鼓點聲聲急,忘卻屈原當日愁。”這是詩人描寫人們觀看賽龍舟的真實情景。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祭祀完祖先后,就會來到江邊溪邊,進行一年一度的龍舟賽。在潮汕,這項活動還有另外一個習俗,那就是龍舟賽可以一直賽到農歷的五月十五之后才結束,相傳如果過了十五還賽,人就會精力渙散、無心工作。因此,老一輩的人都會把十五那天做為龍舟賽的最后一天,而在那天也是龍舟賽最激烈精彩的一天。另外,在潮汕地區還有這樣的賽舟習俗,那就是賽龍舟只能由男生參加而女生不能參與。
潮汕的龍舟分為兩種:有“真龍”和“假龍”。“真龍”,有龍頭、龍頸、龍身、龍尾,龍船全長20多米,寬1.5米;設15對槳有30人,打鼓、敲鑼、潑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龍”,通稱為輯船,船全長10米,設5對槳,有10人,打鼓、敲鑼、潑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吃粽子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遺風之一。民間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可見粽球已成為潮汕名小吃的歷史悠長。潮汕人認為,“食粽才健壯(諧音)”,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潮汕粽子有三種:分別為角粽、梔粽和枕頭粽。
角粽是用竹葉、蕉葉包糯米和肉豆等餡料,甜、堿二種或雙烹粽球。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須顆粒飽滿,制作時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5到6小時,撈起后放在竹篩晾干,次日下鍋用豬油炒后,加適量上等魚露,再炒至米粒晶瑩透亮,油香潤滑,再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制作。根據個人的口味愛好可以有咸有甜,用盆盛裝待包上竹葉就是上好的粽球了。
梔粽,也叫梔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滲入梔子汁、食堿液、茶水混合,用紗布包裹裝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時用紗線或小刀切割成小片,蘸粉糖吃,能助消化,增食欲,祛疫病之功效。
枕頭粽,是鳳凰特有的習俗。因其為長條形,狀似枕頭,故有此稱。枕頭粽不須其他配料,純用糯米制成,而其制作卻非常精細,擇料相當嚴格。首先是選用上等糯米,并保持不摻入粳米;其次是要自制“枝”水(植物堿液),即采用山上的鴨腳木,鋪荊葉等燒成灰末,摻水攪勻濾出,然后把糯米洗凈浸泡于“枝”水中,時間要達24小時以上,使糯米變成金黃色。然后從高山上取來一種稱“白竹”的竹葉,經煮過后放到溪水中浸掉雜質,使竹葉柔軟、潔白而透明。包粽時,竹葉一定要帶水排疊,使其緊密,放入糯米后才精心包扎,繞上蒲蘆,放進鍋內熬煮,一般要12—14小時,這時的粽,剝開竹葉,色澤金黃,光滑柔軟,雖可見到米粒狀,切開則如蒸過的粉粿。粘上白糖粉,甘滑爽口,別有一番風味。糯米經這樣處理后,不僅暖胃補中益氣的作用更明顯,而浸植物堿之后能除腸毒,治療尿頻。若把粽燒煅成炭,還是小兒食積之良藥。
龍須水
龍是我國最為廣泛的圖騰崇拜之一。潮汕民間傳說農歷五月初五為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使人身體健壯,能治好疾病。故這一天人們喜歡挑“龍須水”,也就是龍舟劃過的溪水回家貯存、食用。說是“龍舟水”經久不變質,格外清甜,飲后能消災祛病保平安,婦女用它洗頭還能治頭風。這種習俗,方志也有所記載。潮汕民間還認為,端午日的雨水也為“龍須水”,用陶瓷甕貯存起來,日后喝“龍須水”能治好疑難雜癥,并且是貯存時間愈久就愈靈驗。
服藥膳
潮汕人把五月節視為除蟲驅病的“圣日”。除了插艾蒲、沐藥浴外,還有其他一些服藥膳的習俗。饒平一帶,端午節“各家于雞鳴時,取井花水浸蒲艾,務足一日之飲,云引年之意也”。澄海、潮安一帶,是日中午有吃真珠花菜的習俗,據說可以去除腹中毒質。小孩吃使君子炒蛋,消疳去積;老人服用谷精子瘦肉湯,有明目保健作用。
佩香囊
在潮汕一些地方,端午節小孩有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