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西南通酒樓外觀,現正蒙上“綠紗”維護修繕。
西南通酒樓立面建筑局部。
位于外馬路與國平路交匯處的一棟四層樓建筑,是市民熟知的西南通酒樓,這里曾是老市區經營餐飲及住宿的老字號旅店。眼前這座民國騎樓風韻依然,似乎仍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歷史。
高檔餐飲“美麗堂皇”
外馬路31號是一幢非常醒目的轉角式騎樓,這座鋼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物就是西南通酒樓。記者看到,整棟建筑正蒙上“綠紗”維護修繕,步梯已被鎖住,樓下的茶鋪仍在經營。騎樓的窗臺雕飾依舊完好,端莊大氣,四樓窗臺前有鏤空的陽臺欄桿。整棟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將粵東窗飾與西方的卷拱、柱式等建筑元素巧妙結合,是汕頭近現代建筑的代表作。
據記載,西南通酒樓建于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510平方米。1945年后,酒樓首層一間方向朝西的鋪面轉租給經營餃面的盧姓店主,即現在的“愛西干面店”,是汕頭傳統名小吃。1947年出版的《汕頭指南》中記載,當年西南通酒樓的廣告聲明:“西式廳房、空氣涼爽、池盆浴室、冷熱水喉、一切設備、美麗堂皇、招待周至、無負雅望”,可見是汕頭埠的一處高檔餐飲場所。
成接待華僑重要場所
汕頭開埠后,隨著商業的繁榮,旅店接踵開業,西南通酒樓躋身市區為數不多的上檔次旅店。1951年,西南通酒樓掛上“汕頭華僑服務社”的牌子,主要安排各項僑務接待工作。曾在市區汕樟路華僑服務總社工作的李德元告訴記者,當年的西南通酒樓是華僑旅社屬下的分社,“華僑服務社接待了無數來汕的華僑,成為汕頭接待華僑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承擔了很多政府會議的接待工作。”現在天元大酒樓任職的鄭燕騰師傅于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西南通酒樓工作,據他回憶,西南通酒樓經營旅館食宿,一、二層為餐飲部,三四層為住宿,“上世紀80年代末,我們每月工資400元,這在當時算是高工資了。附近還有鮀江旅社、愛西餃面店、向陽照相館、良友理發店等配套,屬于汕頭埠較繁華的地帶,華僑回汕一般都到這里消費。當時每桌約250元的價格,就已達到宴會菜式了,最暢銷的是角螺和鱔魚。”
實行潮菜烹飪傳統“擺碗模”
據鄭師傅介紹,西南通酒樓的潮菜在當年汕頭飲服行業中屬正規軍,在計劃經濟時代,廚師要根據客人的菜金做菜,既要豐盛又要有利潤,非常考驗功夫。據了解,當年在西南通酒樓,廚房的潮菜總指揮根據客人的菜金配餐叫“擺碗模”。
現任龍湖賓館行政總廚的高庭源師傅30多年前也曾在西南通酒樓任職,他說,“擺碗模”是當時潮菜餐飲經營中約定俗成的傳統方法,例如12個菜式就需擺放12個碗,碗中的材質和擺法代表不同的烹飪手法。原料切成不同形狀,例如切成方形的代表四烹,三角形代表三烹,廚師會根據“碗模”里擺放的東西烹飪菜式。高師傅舉了兩個例子,“紅炆烏耳鰻”這道菜的碗模擺法,就是用紅辣椒頭、蒜頭、芫荽頭和一截烏耳鰻的尾巴放在碗里;“清燉烏耳鰻”則在碗中擺放切得較整齊的長方形咸菜和一截烏耳鰻尾巴……每一道傳統的潮菜都有一種“碗模”擺法。由于后來受港式潮菜的影響,“擺碗模”日漸式微直至消失。
設船票售票點方便潮人“過番”
據40多歲的市民陳姐回憶,當年從西南通酒樓的步梯登上二樓,大廳四周為客房,右邊為服務臺,有公共衛生間和開水房。1975年,她家親戚從馬來西亞來汕探親,“番客伯”入住西南通酒樓,“當年我才5歲,記得在西南通酒樓二樓吃了一頓豐盛大餐,至今難忘。”陳姐告訴記者,“番客伯”還寄物品到汕頭西南通酒樓,通知親人前往領取。“當時父親領到的禮物是28吋雙筒鳳凰牌自行車,這可是當年三大件之一。”
1950年以后,西南通酒樓樓下還設有售票點。據了解,許多潮汕人去南洋“過番”,都是通過西南通酒樓的賣票點買船票搭大火輪,前往南洋各地謀生。
穿過漫漫歷史云煙,這座已有百年歷史的民國舊樓見證了汕頭近百年來社會的發展,承載著各個時期的重托。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