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肖文清和高庭源愉快地工作。
《舌尖上的中國3》來汕頭啦!日前,“舌尖3”節目總策劃周塬在廣東烹飪協會副會長肖文清、龍湖賓館行政總廚高庭源、汕頭市餐飲業協會秘書長肖偉忠等人陪同下,來到汕頭以及周邊各地采編和探訪美食。
據了解,“舌尖3”將加大美食的比例,它會更多關注美食誕生的歷史背景、淵源,縱向挖掘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深層基因。在此次采編中,龍湖賓館行政總廚高庭源全程參與,他告訴記者,“舌尖3”在對美食追根溯源的同時,非常注重背后故事的可考性和依據性,還需要有非常清晰的脈絡。就像客家美食“擂茶”、“大盆菜”,均源自中原人南遷的歷史背景。而其中,又埋有一條和器皿發展史相關的線索。
美食文化的拾珠者
說起美食探源和美食文化,對于高庭源來說是如數家珍。他一直以來喜歡收集整理和發掘美食淵源和背后的故事,現在已收集了近40種,并連載在自己的微博、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上,并從中探討美食的發源、飲食雜思和潮汕美食文化的傳承。比如,最近幾期的《護國菜的歷史由來》、《八寶素菜的歷史由來》……還有《潮汕鹵味的歷史由來》等等。另外,他還收集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四大酒樓的歷史資料和美食故事,為我們展現了生動而豐富多彩的潮汕美食文化。
另外,一些潮汕美食文化中的用語,高庭源亦頗有關注和研究。他說,烹飪方法“炊”,現在有被“蒸”字逐步替代的趨勢,其實要用這個“炊”字才正確,“炊事員、炊事班”,這個字是有依據可考的。很多人都書寫為“炣飯”,事實上,“炣”應該是“戈”更為準確,因為這個步驟中并沒有用到火,而且“戈”是形容動作。“這些就是美食文化中傳統的東西,如果不去尋找整理并總結收錄,很可能在時間長河中被遺失。”高庭源這樣認為。
最讓人感動的是高庭源的一句話:“如果發現新的信息,我就及時修正補充。” 謙虛而又嚴謹的態度,是他對美食文化的虔誠和敬畏。
三十多年專注潮菜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庭源用兩個“兩頭跑”來概括。在他1982年高中畢業時,暑假到父親工作的汕頭大廈冷飲部工作,在這個時候他與肖文清師傅結緣,才有了后來拜師肖文清,學習潮菜烹飪技藝,傳承功夫的佳話。暑假結束后,高庭源要到汕頭第二技工學校首期中國潮菜廚師班烹飪專業上學,冷飲部工作卻仍未結束,于是在冷飲季結束前,他兩頭奔波。當時,羅榮元和鄭瑞榮兩位潮菜烹飪師傅是班主任,諄諄教誨,為他展示了潮菜的寶藏。
1984年1月1日,汕頭特區首家涉外賓館龍湖賓館開業。畢業后,高庭源就到龍湖賓館上班。在1992年,高庭源被母校邀請去為學生授課,高庭源又開始“兩頭跑”。他仍記憶猶新當時教學的課程有“烹調技術”、“像生擺盤”、“雕刻課”、“實踐課”等。“兩頭跑”既磨練了高庭源,也讓他更珍惜自己的工作,一個大鼎一拿就是30多年,而一份工作,也是一干30多年。
高庭源三十多年來專注于潮菜烹飪技藝,他的鼎工和雕工均非常出色。無論刀鼎工,都需要勤練手法,還要會巧妙利用腕力。據高庭源介紹,上世紀80年代前,爐灶間使用的是鋸屑爐、煤炭爐等,不便掛鼎,持鼎全程需懸空,非常考驗腕力。后來換成柴油爐,爐上有鐵框架,持鼎時才可在上面拖靠。優秀的鼎工還需要能控制火候,熟識鋸屑、煤炭或是柴油燃燒的火性,并能把握好油溫變化,熟悉食材下鼎次序。
專注一行帶來累累碩果。高庭源是龍湖賓館行政總廚,又是國家高級技師,現任廣東烹飪協會潮菜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先后獲得“中國烹飪大師”、“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和省、市“技術能手”等榮譽;2014年7月獲授成立市級“高庭源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全市餐飲業兩個大師工作室之一;2016年獲晉中國烹飪協會名廚委委員。
創新菜品不點不破
有趣的是,高庭源有兩道屢屢獲獎的創新菜,許多顧客在品嘗時常會“誤解”。這兩道菜就是“韭菜盒”和“金杏銀雪蛤”。
圓形“蟹盒”,將蟹、韭黃、荸薺和芫荽等材料用豬白肉片成薄片包住炸制而成。高庭源受“蟹盒”和“無米粿”啟發,創新“韭菜盒”這道菜,以豬白肉薄片為皮,制作韭菜盒。在片豬白肉薄片時,非常考究刀功。炸制過程中,油朥被韭菜吸收,韭菜更香潤滑口,而外皮酥脆爽口,一點都不膩。如果高庭源不點破,很多顧客都吃不出“盒皮”是豬白肉。
還有一道“金杏銀雪蛤”,很多顧客來吃誤以為是金瓜雪哈,其實是紅蘿卜,紅蘿卜有金筍之稱,杏是杏仁,都是潤肺通腸的養生菜品。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