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位于外馬路131號的受降處舊址。
1945年9月29日的《嶺東民國日報》報道了當年日軍在汕頭簽約投降的經過。
1923年汕頭市政改造計劃圖上的洋商會所。
【核心提示】
7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5年9月28日,是一個令潮汕人民銘記于心的歷史時刻:這一天,以潮汕為中心的粵東地區和以曲江(韶關)為中心的粵北地區戰敗日軍在汕頭簽署了投降書。
72年過去了,作為當年日軍投降最直接的見證,“汕頭受降處”而今依然矗立在外馬路131號。這是全國僅存四個受降處遺址之一,很多路過的市民并不知道這棟外觀尋常的建筑,隱藏著一段值得潮汕人民銘記于心的歷史。
從2013年起,我市就有政協委員一直奔走呼吁,希望將“汕頭受降處”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今年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民革廣東省委會再次“舊話重提”,該提案最終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文化廳和汕頭市人民政府會辦。
全國僅存的四個受降處遺址之一
1945年,當飽受日寇蹂躪欺凌的汕頭市民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歡欣之狀空前高漲。當年的《新生報》、《嶺東民國日報》等報刊記載了這一萬眾歡騰的日子。
當時,外馬路131號的這棟建筑被命名為“潮汕前進指揮所”。1945年的9月28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第3受降區在汕頭“潮汕前進指揮所”二樓大會客廳舉行接受日軍投降儀式。可惜在當時的報道中未能見到圖片,而在檔案部門也未有發現當時的照片留存。
72年過去了,“汕頭受降處”而今依然立在汕頭外馬路131號。近日,記者來到外馬路,看到這座三層樓高的西式建筑目前外墻結構仍保存完好,但內部和外部都有被翻修過,很多構建都已看不出是老建筑的痕跡。對于這座建筑的歷史,大部分過路市民并不知曉。
作為當年日軍投降最直接的見證,這座擁有123年歷史的建筑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陳嘉順向記者還原了這段“簡史”。
據陳嘉順介紹,外馬路131號這處建筑物,建于1894年,是當時汕頭德國領事、法國天主教士及英國太古洋行等洋人合辦的國際聯歡社活動地點,也是在汕西方人的聯絡點,被稱為“洋商會所”,俗稱“番仔樓”。“番仔樓”上是會議室,可作舞場、電影放映廳,樓后還有球場,是過去上流社會的娛樂場所。汕頭淪陷時,該樓曾被日本人侵占,并改名“大東亞會館”。日本投降后,該處依然是洋商會所。汕頭解放后,曾為“汕頭賓館”,而后汕頭政協、統戰部都曾在此辦公。1983年,汕頭地、市合并后,成為民主黨派辦公點,因此也有人稱其“民主樓”。2011年7月,該樓移交給某宗教團體管理使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內曾經設立的十五個受降處遺址,目前也僅剩下芷江、武漢、廣州和汕頭四處,除汕頭外的其他三處舊址均已是文物保護單位。
有重要價值可望申報成文保單位
近年來,保護受降處、重現這段光榮史的民間呼聲越來越高。2013年,汕頭市政協就有一個重點提案《關于保護四處建筑,留住汕頭三段輝煌歷史遺跡的建議》,建議將“汕頭受降處”和桂園、紅色交通站、忠烈祠等記載了汕頭近現代史、革命史脈絡的歷史建筑加以修繕保護。2014年3月份的汕頭“兩會”上,民革汕頭市委會再次提起關于將外馬路131號大樓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提案。
據市民革黨員陳郴介紹,今年在省“兩會”上,民革廣東省委會提交集體提案,建議將外馬路131號大樓申報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在具體操作上,提案建議將該大樓申報為文物單位,并在大樓門口掛牌公示;在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后,對該樓二樓進行重點修繕。并根據1945年9月受降時的情形,盡可能復制當年的場景,還可制作人物的雕塑(蠟像);在該樓一樓或三樓開辟展廳,配套展出潮汕軍民抗日的文物、圖片等;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配備專職管理人若干,進行管理養護。
據汕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方面介紹,該局在2013年8月份的時候,曾專門就該處建筑邀請了廣東省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進行專業評估。專家組認為,汕頭的受降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主體結構保存尚完整,由于經過多次維修和內部裝修,建筑裝飾和內部結構已基本改變,建筑主體的原真性受到較大破壞。為此,建議保存現有主體結構,作為歷史建筑加以保護。
與此同時,汕頭市文廣新局還根據文物保護法關于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公產房)的使用單位就是文保單位的申報主體和修繕管養責任單位的規定,積極動員現使用單位將其申報為文保單位或歷史建筑進行保護,但后者由于考慮到功能使用等有關問題,尚沒有參與有關申報工作。
對此,汕頭市文廣新局方面在給陳郴的一份書面回復中稱,該局正在認真落實上級部門要求,已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相關辦理工作,將在與現使用單位協商確定好新辦公地點的基礎上,按程序落實騰退,而后相關政府部門將進一步收集歷史資料,展開論證工作,協調啟動文保單位或歷史建筑申報工作,并爭取在舊址開辟設置抗戰主題展覽,申報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