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探訪澄海冠山書院 感受文氣脈脈
丹桂飄香時節,信步前來上華的冠山。冠山神山高十一丈,周圍七百余步,雖不高,但峰壑峭立、樹木崢嶸,且古跡眾多,為“澄海古八景”之一,名曰“冠山環翠”。
明隆慶2年(1568)澄海置縣之初,縣城未建,知縣蔡楠擇冠山作議政之所。在此期間,依其天然地勢,共辟十景,即院堂一鑒、桂閣三臺、仙巖凝靄、玉洞含煙、禪樓倒影、寒泉時涌、海輪朝升、西麓懸崖、虹橋流水、龍塢疏篁,蔚為壯觀。冠山神山鐘靈馥秀,山如彩屏,水似玉帶,集儒、釋、道于一體,融古今文化于一爐,聞名遐邇,宛如顆顆璀琛明珠,散落于冠山的山水之間,構成一幅水色山光的國畫。各地文人名士,紛至沓來,寫下很多贊美的詩篇。
神山北麓有冠山書院,來到時,大門緊閉,要等上十幾分鐘,守院的阿伯才來開門。冠山書院的故事娓娓道來,書院是明隆慶3年由澄海縣第三任知縣蔡楠捐銀倡建的,于明隆慶6年竣工,始稱“冠山書館”,是澄海最早創建的一所書院。書院前有一池,生長紅葉,稱“紅葉池”;門前懸掛“冠山書院”匾額及邑人蔡祖坤撰寫并書的對聯“禮門辟冠山亦步亦趨追鹿洞,道岸登澄水為高為美溯杏壇”。
潮汕地區素有崇文尚教、興學育才之優良傳統,古往今來有許多學堂、書齋聲名遠播,培育出眾多英才俊杰,贏得“海濱鄒魯”之美譽,澄海冠山書院便是其中佼佼者。書院坐南向北,倚靠神山,主體為雙進構造,四周回廊通道,后巷有多間廂房。中堂內有漢白玉朱文公的塑像,堂前有兩缸荷花。堂門分別在20扇木門肚上雕刻著歷代名人的有關勸學、禮學之詩句。
如今,冠山鄉共有幾十個姓氏,卻無姓氏之欺,自古就和諧相處,并有以游神賽會等方式來凝聚鄉誼、增進團結、慶兆豐年、奮發共勉的良俗。至今,還保留著隆重壯觀、遐邇聞名的“賽大豬”拜祀媽祖和關爺的盛舉。這種古樸的民風和人文氛圍與冠山書院的熏陶和影響密不可分,“澄海文化之鄉”的贊譽也當之無愧。
然而,冠山書院也幾度頹廢、幾經修葺。1961年重新修繕后曾為上華農業中學所用,現大門兩側墻上還留有《四時讀書樂》詩句及壁畫。這個貌似平實但又不平凡的書院,曾經默默培育了幾多杰出人才,又默默地承受了幾多凄風苦雨,在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當今亟待將其激活、促其重生!作為一處名噪幾百年的歷史文化古跡,應當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與關注,通過采取切實有效的拯救措施,整修冠山書院及整合利用周邊環境資源,使這一處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遺產發揮更大的價值,將其打造成弘揚崇文興學、傳承潮汕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景區。
冠山書院,以她獨有的書卷氣,歷經歲月的洗滌,仍保留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漫步其中,仿佛仍能聽到院中書聲瑯瑯,能聞到墨韻飄香。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